欢迎来到学霸论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

关于高校双学位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9-05-21 11:50 作者:原创 浏览:234

此项目为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湘教通[2012]401 号)《双学位本科教育创新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唯一资助。

摘要:双学位教育是高等院校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高质量人才资源,本文在调研湘潭大学实施双学位本科教育的现状基础上,探讨基于双学位本科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日趋融合的时代,社会需求的人才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从事何种工作,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都显示出了强大的优势并备受青睐。因此,培养大量跨学科的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国一些211高校是最早实施双学位教育的单位,并建立完善的机制,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创立于2003年。该实验班创办之初就明确了经济学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它们在十年间实验班逐步确立了二次选拔、双学位授予、自由退出的培养机制,以及“宽口径、厚基础”、因材施教、针对性强的培养体系,在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像美国就已经开始实施跨国双学位项目,这种模式成为美国高校培养国际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为顺应时代要求湘潭大学积极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和探索,有组织地进行双学士学位专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早在2009年,湘潭大学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更充分利用我校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教育资源优势,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学校决定推行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为规范辅修/双学位的管理,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湘潭大学本科学生辅修/双学位管理办法(试行)》,目前我校的双学位也只限于部分学科和专业范围之内。因此,本文调查我校双学位教育现状并加以分析,以期为建立以双学位为基础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双学位的的基本内涵及定位

双学士学位是本科生在主修专业修读年限中,副修另一个本科专业并取得学位的教学方式。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是高校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它经历了探索、推广、创新和国际化四个阶段。其专业建设有单独组建专业和依托现有专业两种模式,资源共享有学校内部的资源共享、国内区域高校联合办学的资源共享和国际高校联合办学的资源共享三种模式。

考察各个高校的政策,可以分析双学位教育的定位。像清华大学从1985年开始实行双学士学位制培养复合型人才。清华的双学位制是在大学本科五年学制时间内,同时完成两个学科专业的学习任务,取得两个学士学位的资格,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一种在因材施教原则的指导下,从一批优秀学生中,在本人自愿的基础上经过严格选拔,按社会需要及学科的交叉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制度,它既不同于只考虑国家急需、基本不考虑第一、第二学位专业的优化组合,更谈不上因材旅教的“第二学位制”,也不同于主要以因材施教及扩大学生知识面为目的的“主辅修学位制”。经过各高校双学位教育的发展与实践,目前双学位教育一般被视为弥补学生第一专业选择不理想的补救性措施、增加学生求职资本、拓展学校或二级学院创收渠道的一种资金积累手段等,较少将其定位于一种独立于本科教学的新型教育模式。

二、现状及分析

在对湘潭大学商学院学生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因入学时的专业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或非自愿性,有39.46%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产生过换专业的念头,但只有8.2%的学生付诸行动。其原因是:一方面从制度上来说,学校和各院系每年对转系、转专业的学生比例有较严格的控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生自己通过辅修喜欢的专业或读双学位课程解决了问题。这种方式既不需要打破原有的教育体制,也能缓解学生对主修专业不感兴趣的矛盾,使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自由。笔者认为,在目前制度制约的情况下,双学位不失为一个解决的办法。但调查也表明:仍有32.17%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提供的辅修专业种类不够丰富,数量也不是很多,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 ,而且学生对实施效果也不太满意。

课题组针对湘潭大学商学院双学位本科专业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16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其中,男生为57.61%,女生为42.39%。大学学习的第二专业是工商管理的占71.74%,会计专业的占27.17%,金融专业的占1.09%。调查对象所在年级分布为:大一学生为21.74%,大二学生为17.39%,大三学生为31.52%,大四学生为29.35%。

调查数据显示,有59.78%的学生选择双学位专业时更多的还是想拓宽知识面,帮助主修专业的学习,出于就业的考虑的仅仅为13.04%。也有14.13%的学生因为第一专业不能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想通过双学位来弥补。4.35%的双学位本科学生是为跨专业考研做准备,6.52%的学生选择双学位的初衷是认为获取双学位证书证明自己的能力与实力。也有1.09%的学生读双学位是为了扩大人际交往。在被访者中56.52%的学生认为双学位是面向精英的一种教育形式。全部学生都一致认同双学位本科教育应在高校继续积极开展下去。

在调查学生读了双学位后对自己的帮助时,数据显示,双学位的学习最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扩充知识面,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力,评价分别为4.08、4.03和3.95。其次评价较高的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合理3.72,满足个人兴趣3.66,获得更好的升职潜力3.65扩宽了求职面3.64,相比较对第一专业的学习的帮助评价仅为2.62,50%的学生认为帮助一般,31.52%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少,8.7%的认为没有帮助。对跨专业考研的帮助评价也只有2.45。其中,32.61%的学生认为双学位的学习让自己的学习效率提高了,55.43%的学生认为读双学位加强了自己的时间观念。

尽管数据显示出主辅修制度对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学生对辅修专业的教学质量比较失望。比如,44.56%的学生认为双学位课堂管理要求不严,旷课多,38.04%的学生认为修读的第二专业知识不够深入,跟原专业有差距,44.56%的学生认为双学位课程进度快,知识掌握不扎实,47.04%的学生认为考试时间紧来不及复习。选修双学位后16.3%的学生在原专业成绩上有下降。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既包括来自学生本身的因素,如双学位生源质量、学生兴趣和如何处理第一专业与双学位之间的关系,问卷数据显示,没有能坚持学完双学位的学生的原因主要是学习吃力,无法跟上进度,占53.26%,21.74%是学习后发现对双学位不感兴趣,16.3%的是因为双学位学习严重影响了第一专业的学习。7.61%的是因为双学位学习的投入与收获没有成正比。

也包括来自教师层面的因素,如师资队伍水平、教学方式与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考核方式等,还有来自学校层面的,如学科水平、课程设置、教材选择、领导重视程度、国际交流平台建设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等。学校对主辅修制度还没有形成科学、规范化的管理,缺乏对制度的研究和监控。有些院系对主辅修制度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害怕主辅修制度的实行会影响自己的学系和专业利益,也害怕学生因辅修其他专业影响主修专业的学习。此外,有些热门专业因自己生源比较多而不愿再开设辅修专业,有些冷门专业害怕生源丢失而限制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有些院系还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辅修专业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高辅修费成为辅修专业开设的前提。但高辅修费并没带来高教学质量,学生对此不太满意。

三、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双学位本科教育思考

1.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目前的大学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双学位教学中更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2.让双学位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活动

让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很多高校实施了大学生创新计划,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自主立项,在项目研究中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团队协作,共同攻关的习惯。笔者认为大学生创新项目应该是一种大众化项目,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包括双学位本科学生。对创新计划项目对双学位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被调查者多数认同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能够对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扩展创新思维,加强团队合作能力等会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3.双学位本科教育中实行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简称UTS)起源于英国牛津、剑桥大学,由14世纪初创办“新学院”的 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是指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专业水平高、品德兼优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以及心理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本科生导师制是弥补传统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不足,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一专业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对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效果会十分显著。但在双学位师资建设上,导师资源的相对匮乏,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体制上,缺乏完善的导师绩效评价体系,致使双学位本科生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实施导师制,如果在大学三年级实行双学位本科导师制,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已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初步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开始有了研究的兴趣点,再经过导师的指导或引导,能够较快的进入状态。由于导师的精力有限以及培养质量的要求,一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应该控制在5人以内,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合作团队,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也有利于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另外,从指导教师的数量和研究水平考虑,副高职称的教师更适合作为双学位本科大学生的指导教师。

4.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规范教师教学,加强学生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

首先要严格双学士学位专业的审批手续,审批时要考虑此专业是否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来执行教学计划,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搞好双学士学位专业的教学工作,还要考虑此专业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教学工作搞好了,管理严格了,学生培养质量才能有效提高。其次要保证入学学生的质量,学生质量高,学有余力,能将两个专业的知识学好、用好,才能起到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目的。

5.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到双学士学位专业的学习中来

据了解,周边学生多数是偶尔提及双学位,57.61%的同学不想选修双学位的原因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压力,很多学生对双学士学位证书的效用仍有所怀疑,13.04%的学生认为是花钱买学位,11.96%的学生认为本校双学位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这都是宣传不到位或部分不知内情的人错误宣传造成的。另外,大部分同学对获得双学士学位后的工资待遇不是很清楚,加上有一些企业单位没有因为提供了这个学位证书而提高学生的工资级别,因此,有的同学认为读了也没有用。实际上,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证书和主修学士学位证书的效用是相同的,同样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询,而且,国家规定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取得双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高于普通本科生,有一定的优势。可见宣传工作不仅在大学阶段更重要的是在大学入学前就做好双学位项目的推荐,让学生及家长明确知道双学位教育的优势,并在双学位专业设计上进行规划,吸引优秀人才的及早加入。

 

参考材料:

[1]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理由

[2]基于共青团先锋主导意义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艺术培养工作

[3]基于共青团先锋主导意义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艺术培养工作

版权声明:本文由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_学霸论文网专业的论文学习平台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uebalw.com/fanwen/71.html

学霸论文网

学霸论文网10余年专注论文服务
我要咨询